返回首页

细胞生物学发展史的四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来源:www.teastorm.com  时间:2022-06-17 01:31   点击:118  编辑:应蓓   手机版



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建立

1665
年,英国学者
Robert
Hooke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栎树软木塞的薄切片,发现
了其中有许多蜂窝状的小室,
并将这些小室命名为
cell

实际上当时看到的是植物细胞
的细胞壁。此后,生物学家用
cell
一词描述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中文翻译为细胞。
Hooke
对有关细胞的首次描述见于
1665
年他的
《显微图谱》
中,
因此人们认为细胞的发
现是在
1665
年。

真正观察活细胞的是荷兰科学家
Antony von Leeuwenhoek
,他用设计较好的显微
镜观察池塘水中的原生动物、
蛙肠道内的原生动物、
人类和哺乳动物的精子,
并于
1674
年在观察鱼的红细胞时描述了细胞核的结构。

由以上可见,细胞生物学的基础建立于
17
世纪,并且
Hooke

Leeuwenhoek
两位
科学家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


Hooke
发现细胞后的近
170
年中,人们用光学显微镜相继发现了一些不同类型
的细胞,但对细胞的认识基本上没什么新的进展。直到
19
世纪
30
年代,显微镜制造技
术有了明显的改进,分辨率提高到
1
μ
m
以内;同时还由于切片机的制造成功,从而对
细胞的观察有了许多新的进展,细胞核、核仁、细胞的原生质等被揭示,人们才真正认
识到细胞的生物学意义。

1838~1839
年,德国植物学家
Scheleiden

1838
年)和动物学家
Schwann

1839
年)总结前人的工作,综合了植物和动物组织中细胞的结构,提出了“细胞学说(
cell
theory
)”,指出“一切生物,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动、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
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后来德国科学家
Rudolf Virchow(1855

)
明确提
出“一切细胞只能来自原来的细胞”的论点。此外,他还指出机体的一切病理现象都是
基于细胞的损伤,从而论证了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共同起源。

杜牧诗的历史感和华美风格

深沉的历史感是杜牧诗中的一个显著特色。无论是感慨往事、针砭现实还是抒写怀抱、描摹自然,都常常流露出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但由于杜牧性格比较开朗乐观,所以他的诗中虽有颓唐的成份,却并不显得消沉,而是在忧郁中透出清丽俊爽的风调。
杜牧诗辞采清丽,风调俊爽。杜牧论文主张“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自云“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他的诗歌实践了这一主张,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其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发展,世称什么

程颢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洛阳人。与弟程颐学于周敦颐,同为北宋理学奠基者,世称“二程”,其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著作有《定性书》、《识仁篇》等。

钟表的发展历史,谁知道?

有关钟表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演变阶段,那就是:一、从大型钟向小型钟演变。二、从小型钟向袋表过渡。三、从袋表向腕表发展。每一阶段的发展都是和当时的技术发明分不开的。

公元1088年,当时我国宋朝的科学家苏颂和韩工廉等人制造了水运仪象台,它是把浑仪、浑象和机械计时器组合起来的装置。它以水力作为动力来源,具有科学的擒纵机构,高约12米,七米见方,分三层:上层放浑仪,进行天文观测;中层放浑象,可以模拟天体作同步演示;下层是该仪器的心脏,计时、报时、动力源的形成与输出都在这一层中。虽然几十年后毁于战乱,但它在世界钟表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此,我国著名的钟表大师、古钟表收藏家矫大羽先生提出了“中国人开创钟表史”的观点。

14世纪在欧洲的英、法等国的高大建筑物上出现了报时钟,钟的动力来源于用绳索悬挂重锤,利用地心引力产生的重力作用。15世纪末、16世纪初出现了铁制发条,使钟有了新的动力来源,也为钟的小型化创造了条件。1583年,意大利人伽利略建立了著名的等时性理论,也就是钟摆的理论基础。1656年,荷兰的科学家惠更斯应用伽利略的理论设计了钟摆,第二年,在他的指导下年轻钟匠S.Coster制造成功了第一个摆钟。1675年,他又用游丝取代了原始的钟摆,这样就形成了以发条为动力、以游丝为调速机构的小型钟,同时也为制造便于携带的袋表提供了条件。

18世纪期间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擒纵机构,为袋表的进一步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英国人George Graham在1726年完善了工字轮擒纵机构,它和之前发明的垂直放置的机轴擒纵机构不同,所以使得袋表机芯相对变薄。另外,1757年左右英国人Thomas Mudge发明了叉式擒纵机构,进一步提高了袋表计时的精确度。这期间一直到19世纪产生了一大批钟表生产厂家,为袋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世纪后半叶,在一些女性的手镯上装上了小袋表,作为装饰品。那时人们只是把它看成是一件首饰,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它的实用价值。直到人类历史进入20世纪,随着钟表制作工艺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和文明的巨大变革,才使得腕表地位的确立有了可能。

20世纪初,护士为了掌握时间就把小袋表挂在胸前,人们已经很注重它的实用性,要求方便、准确、耐用。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袋表已经不能适应作战军人的需要,腕表的生产成为大势所趋。1926年,劳力士表厂制成了完全防水的手表表壳,获得专利并命名为oyster,第二年,一位勇敢的英国女性Mercedes Gleitze佩带着这种表完成了个人游泳横渡英伦海峡的壮举。这一事件也成为钟表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从那以后,许多新的设计和技术也被应用在腕表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带在手腕上的计时工具。紧接着的二战使腕表的生产量大幅度增加,价格也随之下降,使普通大众也可以拥有它。腕表的年代到来了!

从我国水运仪像台的发明到现在各国都在研制的原子钟这几百年的钟表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不同时期的科学家和钟表工匠用他们的聪明的智慧和不断的实践融合成了一座时间的隧道,同时也为我们勾勒了一条钟表文化和科技发展的轨迹。
关于中国的钟表史,得从三干多年前说起,我国祖先最早发明了用土和石片刻制成的“土圭”与“日规”两种计时器,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计时器的国家之一。到了铜器时代,计时器又有了新的发展,用青铜制的“漏壶”取代了“土圭”与“日规”。东汉元初四年张衡发明了世界第一架“水运浑象”,此后唐高僧一行等人又在此基础上借鉴改进发明了“水运浑天仪”、“水运仪象台”。至元明之时,计时器摆脱了天文仪器的结构形式,得到了突破性的新发展。元初郭守敬、明初詹希元创制了“大明灯漏”与“五轮沙漏”,采用机机械结构,并增添盘、针来指示时间,其机械的先进性便明显地显示出来,时间性电益见准确。

十九世纪末期,我国造钟工艺达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1875年由上海“美利华”作坊制造的南京钟,屏风式样,钟面镀金,镌刻花纹,以造型古朴典雅、民族风格鲜明和报时清脆、走时准确而闻名于海内外,曾于1903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特别奖。我国手表是1955年由天津、上海先后试制出来的。现较为出名的有东风、上海、宝石花、海鸥等牌号。
参考资料: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