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1870年后大约40年里世界历史的发展特点?

来源:www.teastorm.com  时间:2022-06-17 04:06   点击:249  编辑:穆炎   手机版

一八七零年大约40年里,世界历史的发展特点。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

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当时,科学技术的突出发

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电气

发明。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

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迅速发展起来。人类跨入了电气时代。

19世纪早期,人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根据这一现象,对电作了深入的研究。在进一步完善

电学理论的同时,科学家们开始研制发电机。1866年,德国科学家西门子制成一部发电机,后来几经

改进,逐渐完善,到19世纪70在这个时期也是非常关键的时期。你是发债进程非常快速。

福州历史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进而了解福州历史的开端,福州有人类活动和文化发展的历史,从昙石山文化、黄土仑文化、闽族文化、闽越文化以及其后发展起来、融合而成的汉族移民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
其次是福州城市建设的历史,从闽越王无诸建城到历朝历代城市发展、变迁的历史。
再次是福州建置沿革、衙署发展以及政治变迁的历史。
最重要的是福州(乃至福建)文化、教育发展的历史。福州作为八闽首府,其文化教育发展的条件得天独厚,其成就与效果也是首届一指。两晋以后至唐代,福州教育发端并树起重要的里程碑(“闽人知学”,由李椅、常袞倡教兴学开始);王审知治闽,奠定文教大发展的基础;宋代文教迅速发达,明清继续鼎盛。福州由蛮荒之地一跃而成为“海滨邹鲁”、“文儒之乡”。府学、县学、四门学、书院相继持续发展;由传统儒学,到闽学,再到近代文化及引进“西学”,延续发展,长盛不衰。
最值得称道的还有福州人才发展的历史。宋代以后进士人数居全国前列,闽学及理学家众多。福州文人学士及仕宦官员的活跃表现,近代诸多“开风气之先”、“放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相继涌现,表明重教育、兴学堂收到显著效果;到海外求学与发展,引进西学并启蒙国人,表明福州人与时俱进,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
福州宗教与民间信仰发展的历史也值得人们重视。佛教最早在福州发展,外教在“五口”通商后由西方传入,民间信仰盛行(陈靖姑、陈文龙、城隍、五帝、张圣君、裴仙爷、白马王、榕树神等),留下许多遗迹、历史记载与诗文描述;有许多已经融入福州的民俗风情之中。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有哪些特点?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还有磨光、拍印等装饰手法。
彩陶的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
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马家窑彩陶的内彩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
半山型马家窑文化陶器是在马家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马家窑更丰富。她的繁荣昌盛、雍容华贵的风格是由饱满器型上的旋动结构的纹饰,黑红相间的色彩,线条的粗细变化,以及锯齿纹、三角纹的配合,大图案里套小图案形成的。
旋转而连续的结构,使几个大圆圈一反一正,互相背靠,互相链接,有前呼后应、鱼贯而行、连绵不断的效果,显示一种融合、缠绵的气势。与器型共同构成一种雄伟宏大的气势。在半山期,是我国彩陶文化的高峰阶段,显示了博大、成熟和完美的特色。
仰韶文化中期以庙底沟文化类型为代表,最引人注目的是陶缸上绘制《鹳鸟石斧图》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20.1厘米,为新石器时代前期仰韶文化的葬具。敞口、圆唇、深腹、平底,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鼻钮,腹部一侧有一幅高37厘米的、宽44厘米的《鹳鱼石斧》彩陶饰图。
整幅图内容分为两组:右边画的是一把竖立的装有木柄的石斧。石斧上的孔眼、符号和紧缠的绳子,都被真实、细致地用黑线条勾勒出来。左边画的是一只圆眸、长喙、两腿直撑地面的水鸟。它昂着头,身躯稍微向后倾,显得非常健美,嘴上衔着一条大鱼,面对竖立的石斧。
该图已经表现出了我国绘画传统艺术表现手法中的两种基本形式勾勒和没骨,标志着我国史前的绘画艺术由装饰性的纹饰绘画向物象绘画的发展。
庙底沟文化体现出了绘画性彩陶与几何纹彩陶的分离,甚至可以说绘画与陶器的分离,正是美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们的审美观念、创作思想以及绘画技巧开始向更高阶段演进,绘画艺术的独立时代到来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