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有人研究过用不同温度的热水冲泡不同种类的茶叶对茶的风味的影响吗?

来源:www.teastorm.com  时间:2023-05-06 20:34   点击:281  编辑:admin   手机版

泡茶水温的掌握,主要看泡饮什么茶而定,高级绿茶不能用100度的水冲泡,一般以80度为宜。茶叶越嫩,越绿,冲泡水温要低,这样茶汤一定嫩绿明亮,而高温下茶汤容易变黄,茶中咖啡碱容易浸出,味苦。泡饮各种花茶、红茶和中低档绿茶,则宜用100度沸水冲泡,水温若低,则渗透性差,茶味淡薄。有的还需将茶具淋热,以增加温度。而有的茶砖则需在锅中熬煮。一般来说,泡茶水温与茶叶中有效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呈正相关,一般60度的水的浸出量只相当于100度水浸出量的45~65%。另外现在也流行冷泡茶,但原理也是同上的,对有喝茶欲望但又对咖啡因的刺激性有顾虑的人比较适合。对泡茶水温的掌握,古代茶书也多有论述,大致如下:《煎茶水记》([唐] 张又新 著)评论当时的泉水,共二十种水源《品茶要录》([宋] 黄儒 著)宋代茶叶制造方法、茶病(制造问题)的原因《茶经》(唐 陆羽)《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十章。内容丰富、详实。其中第七章“茶之事”,辑录了自上古神农氏到唐代中叶数千年间有关茶事的记录,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古代茶的发展演变,尤具史料价值。《大观茶论》(宋 赵佶)《大观茶论》是赵佶关于茶的专论,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茶录》(宋 蔡襄)《茶录》是蔡襄有感于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向皇帝推荐北苑贡茶之作。计上下两篇,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侯茶、①盏、点茶十目,主要论述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下篇论器,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目。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论茶专著《煮泉小品》([明] 田艺蘅 著)全书分十部分,记述考据并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大抵原本旧文,未能标异于《水品》、《茶经》之外。”《茶疏》([明] 许次纾 撰)许次纾(1549~1604),字然明,号南华,明钱塘人。清历鹗《东城杂记》载:“许次纾……方伯茗山公之幼子,跛而能文,好蓄奇石,好品泉,又好客,性不善饮……所著诗文甚富,有《小品室》、《荡栉斋》二集,今失传。予曾得其所著《茶疏》一卷,……深得茗柯至理,与陆羽《茶经》相表里。”许次纾嗜茶之品鉴,并得吴兴姚绍宪指授,故深得茶理。该书撰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舨杌愠([清] 冒襄 辑)《舨杌愠》大半取材于冯可宾《舨杓恪,还钞于许次纾《茶疏》和熊明遇《罗舨杓恰贰?本有昭代丛书本,张潮撰序和跋;有冒氏小品四种本,光绪乙酉(1885)刊;有冒氏丛书本,光绪己亥(1899)刊。《茶录》([明] 张源 著)张源,字伯渊,号樵海山人,包山(即洞庭西山,在今江苏震泽县)人。“隐于山谷间,无所事事,日习诵子百家言。每博览之暇,汲泉煮茗,以自愉快。无间暑,历三十年疲精殚思,不究茶之指归不已。”《茶谱》([明]朱权 著)朱权,明太祖朱元璋之第十七子, 明代道教学者、戏曲理论家、剧作家。善古琴。字癯仙,号涵虚子、丹丘先生。《茶谱》著于1440年前后,全书除绪论外,分十六则。在其绪论中,简洁地道出了茶事是雅人之事,用以修身养性,绝非白丁可以了解。“盖羽多尚奇古,制之为末,以膏为饼。至仁宗时,而立龙团、凤团、月团之名,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标意甚明,书中所述也多有独创。

影响红茶茶艺冲泡的因素有哪些?

总的来说,泡茶用水的软硬程度、温度高低、量的多少及冲泡时间的长短,都会对茶叶冲泡后溶出的内在成分,及茶的风味产生很大的直接影响。所以要想泡出一杯比较理想的红茶,就需要在泡茶时掌握好水温、水量、时间及过程,这样才能使冲泡出的茶汤中各种元素挥发充分、滋味甘鲜浓淡适宜、汤色清澈明亮。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热门图文